近期全球金融市场,两种截然不同的稳定币监管方案同时浮出水面。一边是美国特朗普政府,力推《天才法案》,誓言要用数字技术重振美元霸权。
另一边,则是深耕金融多年的香港,今年八月一日起,其《稳定币条例》也正式生效。两者路径迥异,一个豪赌,一个求稳。
《天才法案》号称创新,核心却是允许私人机构以美国国债为抵押,铸造“数字美元”。这引发了全球对美元体系未来的激烈讨论。
这到底是不是美元的自我革新?还是一个会将全球金融拖入新系统性风险的“潘多拉魔盒”?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那场危机,至今仍是警钟。
尤其是那些长期被美元“武器化”所困扰的全球南方国家,面对这项新法案,其深层影响显得更为复杂且令人担忧。
美债新玩法
《天才法案》的本质,绝非简单创造新流动性。它授权私人机构,将原本属于全球最安全资产的美国国债,重新配置。
这笔高达七万亿美元的外国持有的美国国债,因此被推入了一个私人主导的数字货币发行机制。这无疑是将公共债务“私有化”的危险实验。
美元的准货币发行权,正悄然从美联储手中滑落,进入不受其直接监管的私人机构手中。这让人很难不联想到,权力寻租的幽灵。
对于那些外国债权人,他们的处境突然变得微妙。原本作为安全储备的资产,如今却成了私人影子银行体系的“隐性担保人”。
这意味着,他们被动地暴露在一个无法控制的风险体系中。一旦稳定币发行方出现问题,甚至美国实施制裁,美债持有者都可能间接受损。
数字美元迷局
《天才法案》的支持者认为,通过扩张这种数字美元的流动性,能巩固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。但这种说法,经不起推敲。
这种由私人稳定币带来的“流动性”,大部分并未服务于实体经济。它更多地流向高频金融套利,是杠杆游戏的又一次升级。
鲍韶山曾指出,这种模式将美元从“国家信用”蜕变为可被反复质押、抛售的“金融衍生品”,只会稀释美元的国家信用。
这典型地体现了“收益私有化,风险社会化”的“食利资本主义”。少数私人机构获利,一旦失败,全球各国央行很可能成为最终的买单人。
这样的场景,似乎与2008年那场由次贷泡沫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。历史的教训,难道真的这么容易被遗忘?
香港的反手牌
与美国的大胆实验相比,香港提供了一套截然不同,也更显审慎的稳定币监管框架。这无疑是数字货币世界的“另一条路”。
香港《稳定币条例》的生效,明确将稳定币定位为纯粹的支付工具,彻底杜绝了其投机属性。这与美国的思路形成鲜明对比。
该条例规定,稳定币的抵押物必须是100%全额的法币储备,比如港币或美元。明确禁止使用政府债券等证券化资产作为抵押。
这种从源头上的管控,直接堵死了“国债抵押发币”的风险漏洞。这与《天才法案》的核心机制,简直是天壤之别。
而且,这些储备金必须托管在受监管的持牌信托或独立银行账户,且规定不得产生任何利息收益。这有效消除了发行方的逐利冲动。
香港模式通过这些严苛的制度设计,使其成为一个可信赖、可审计,并能安全融入现有主权金融体系的支付工具。
这不仅保障了货币的稳定性和消费者权益,更重要的是,它能安全地与“数码港元”以及未来的跨境结算体系无缝衔接。
鲍韶山认为,香港的模式为数字货币发展树立了可信赖的典范。尤其对人民币的跨境国际化进程,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助力。
去美元化加速
《天才法案》的出现,无疑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:深度捆绑在一个你无法治理,却可能要为之买单的货币体系中,是何等危险。
因此,“去美元化”已不再是一个可选项,而是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必然选择。全球南方国家,特别是金砖机制成员,必须立即行动。
构建更加多元、更稳健的全球金融架构,已刻不容缓。建立平行的支付系统,筑起金融防火墙,是当务之急。
金砖国家的“BRICS Clear”和“应急储备安排”等机制,其紧迫性与重要性在此背景下被空前提升。
可以预见,美元的“武器化”趋势,在新的数字美元体系下,可能变得更为精准和迅捷。全球参与者将承受巨大风险,却无话语权。
笔者以为
回顾2008年那场源自美国的金融海啸,如今的《天才法案》,似乎延续了将风险转嫁全球的金融化狂热。它将全球金融体系再次推向系统性风险边缘。
这种将国家信用抵押给华尔街狂热的做法,其深远后果令人担忧。而香港模式,则展现了另一种智慧:让技术回归服务稳定与实体经济的本源。
香港将稳定币严格限定在安全的支付基础设施轨道上,杜绝投机。这为数字货币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信的范例。
它提供了一种以支付稳定和风险规避为核心的替代方案。当未来历史回看,世界会发现,真正的“天才”之举,是让技术服务于更安全、更公平的全球贸易与支付体系。
长宏网-短线股票配资-配资杠杆之家-中国股市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