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接孩子放学,校门口俩妈妈凑成小茶话会。一个揉着孩子肩膀叹气:“我家娃最近跳绳都喊累,是不是肉没吃够?可他脾胃弱,怕补过了积食。”另一个翻着手机里的菜谱皱眉头:“我昨天炖了排骨,他吃了两块就说肚子胀,半夜翻来覆去睡不着……”
这话我太懂了——我家娃去年长个黄金期,我也踩过坑:怕他营养不够,天天红烧肉、炸鸡腿轮着来,结果娃不仅没长高,反而总喊肚子胀,舌苔厚得像铺了层奶油。后来问了儿科医生,又跟我妈翻出奶奶的老菜谱,才算摸透门道:孩子长身体需要的不是“多”肉,是“对”肉——好消化的肉,才是能变成身高的“小燃料”。
第一口好消化的肉:鸡肉,选对部位比炖烂更重要
我家娃现在每周必点“奶奶牌蒸鸡腿”。以前我总觉得鸡胸肉瘦,适合孩子,结果煮出来柴得塞牙,娃嚼两口就吐出来。后来妈说:“傻丫头,鸡腿肉才是小孩的‘嫩肉天花板’——它带着点脂肪,却不会腻,只要去掉筋膜,蒸软了比鸡胸好吃十倍。”
做法特简单:鸡腿先划两刀,用温水泡十分钟去掉血水,然后加一点点料酒、姜片抓匀,腌五分钟。蒸的时候别放太多调料,就撒点盐和葱花,水开后蒸十五分钟——关键是蒸的时候要“倒着放”,鸡皮朝下,这样肉里的汁水不会流走,蒸出来的肉嫩得能抿化。
展开剩余74%上周娃放学饿疯了,抓起蒸鸡腿啃得满嘴油:“妈妈,这个鸡腿像云朵一样软!”而且我发现,他吃了之后晚上睡觉特别踏实,不像以前翻来覆去揉肚子。医生说,鸡肉的蛋白质结构松散,好消化,加上蒸的方式没破坏营养,刚好满足孩子长肌肉的需求。
第二口:鱼肉,刺少的比“补脑”的更实在
我家娃以前吃鱼总卡刺,吓得我半年没敢做。后来妈从老家带了条鲈鱼,说:“选刺少的鱼,比选‘补DHA’的鱼管用一百倍——孩子吃着安全,你也没负担。”
鲈鱼的处理技巧是提前用姜葱水“泡澡”:切几片姜,抓把葱段,倒点料酒泡十分钟,然后把鱼放进去浸五分钟,去腥又去土味。蒸的时候在鱼肚子里塞两片姜,鱼身上铺点葱丝,水开后蒸八分钟——别蒸久了,不然肉会老。最后淋点热油,浇点生抽,娃连鱼脑袋都啃得干干净净。
上周娃吃了鲈鱼,第二天幼儿园老师说他跑操的时候比以前快了:“今天小宇跑第一,还说‘我有力气,因为吃了妈妈的鱼’!”其实我知道,鲈鱼的蛋白质易吸收,脂肪含量低,刚好是孩子长个子需要的“轻营养”——不用怕吃多了积食,反而能帮他把营养“运”到骨骼里。
第三口:虾,做成虾滑比白灼更讨孩子欢心
我家娃以前不爱吃虾,说“剥起来麻烦”。后来我把虾做成虾滑,他倒成了“虾滑小能手”。选虾要选新鲜的基围虾,剥掉壳,挑掉虾线,然后用刀背拍两下,剁成泥——别剁太细,留点颗粒感,孩子觉得有嚼劲。
做虾滑的时候加一点点淀粉和蛋清,顺时针搅上劲,这样煮的时候不会散。可以煮番茄虾滑汤:先炒点番茄沙司,加清水烧开,然后挤虾滑进去,煮三分钟,最后撒点青菜。娃端着碗喝得呼噜响:“妈妈,这个虾滑像小丸子一样,还酸酸甜甜的!”
虾的蛋白质含量高,而且几乎不含脂肪,好消化不说,还能补钙——孩子长个子,钙和蛋白质可是“黄金搭档”。现在娃每天放学都要问:“妈妈,今天做虾滑好不好?”
最后想说:好消化的肉,藏着奶奶的“笨功夫”
其实这些做法都不是啥“网红秘诀”,都是奶奶传下来的“笨办法”——选嫩的部位,用简单的烹饪方式,少放调料,让孩子吃原汁原味的肉。奶奶以前总说:“孩子肠胃嫩,像刚发芽的小树苗,得浇温水,不能浇开水。”
现在我不再焦虑“孩子没吃够肉”,反而更在意“孩子吃对了肉”——每周做三次鸡肉、两次鱼、一次虾,偶尔炖点瘦牛肉萝卜汤。娃的身高蹭蹭长,上个月体检,医生说他“营养吸收得好,骨骼发育达标”。
其实养孩子哪有那么多“高大上”的技巧?不过是把“怕孩子没营养”变成“怕孩子吃了不消化”,把“追着喂肉”变成“变着法做肉”。好消化的肉,才是孩子能接住的“爱”,才能变成个子里的“劲儿”。
你家娃最爱吃的肉是啥?有没有试过什么好消化的做法?评论区聊聊,咱们一起给孩子攒份“长个不积食”的菜单~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长宏网-短线股票配资-配资杠杆之家-中国股市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